English

质疑“转载价值观”

2000-06-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收到几位朋友寄赠的新著,在书封勒口折页上的作者简介中,关于作品影响的说法,大都有这样一句话:曾有多篇作品被《××选刊》、《××文摘》或××文摘报选载。这使我想起,每到报刊征订季节,各类报刊在发行广告词中总少不了这么一句:本刊(报)××年度被《××选刊》、××文摘报及其它文摘类报刊转载作品达多少篇,转载率为百分之多少。这种个人著作和报刊杂志以多被转载来标榜自身的价值的惯例,给人选摘类报刊很权威的错觉,而事实上,在我们的直观印象中,有品位的选择类报刊大多偏狭,而大多数则很滥情。选摘类报刊事实上并不是为了从其它报刊中选优拔萃而设,而是依赖于其它报刊的一种附属出版物,它的稿件来源决定了谁是主动谁是被动的关系。而就像生产关系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力发展一样,在这种主客体关系中,还有很微妙的一环是,选摘类报刊无形中把自己置于一个裁决者的位置上,这就使附属和被附属关系变成了选择和被选择关系,客体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评判者。但是,这并不说明选摘类报刊就比其它报刊有品位、作品更精粹,就像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反而可以站在一边对埋头苦干者说三道四。比如时下一些“酷评家”,自身的学养尚不足以自审,却对一些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人或者著作横加指责,此举除炒热自己的知名度外,并不说明他们就比被批评者高明在哪里。同理,选摘类报刊作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裁决者,它拉出的标尺,肯定不会是公允的,而是唯有能为我利用者为佳。所以,对选摘类报刊的迷信是不科学的文化态度。

为什么个人著作和报刊杂志都喜欢以被选摘多寡的为价值衡量标尺呢?我以为这里存在一个可读性的问题,很多作品被选摘是读者面广的有力说明。但就目前的现实看,读者面越广(即越通俗)的作品,品位往往越低,这就使“可读性”变得可疑起来,也就是说,这种意义下的“可读性强”和文章质量、文化品位是不成正比的,甚至,目前绝大数可读性强的作品与品位是成反比的,也即被选摘的作品很可能反而是谈不上什么价值的。

不过前面说过,选摘类报刊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也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价值,但至少可以这么说,它们的价值取向的片面性决定了价值观的有失公允,也即被选摘类报刊的被选摘作品并不能藉此作为价值证明。特别是在目前读者的阅读品味普遍低俗的现实下,选摘类报刊的“裁决权”简直可以说不过是借此聊以自慰,况且,选摘类报刊自己还在不断调整以迎合读者的阅读取向,连自身的品位都泥菩萨过河呢,又能为别人证明什么。但现在却有那么多个人著作和报刊杂志引被选摘以为傲,实在是愚弄读者,干着自欺欺人的勾当。

 (山西日报文艺部 李骏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